国企改革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MKR视野 > 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及主要工具

发布时间:2024-09-04 08:58:00 人次浏览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及主要工具

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国务院4月发布的“国九条”1则指出,将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在政策推动下,国有企业市值管理正不断走向完善。

强化市值管理考核是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路径,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战略升级和技术创新、实施重组与整合、加强信息披露等举措提升内在价值创造能力,部分国有企业还加大了股票回购和分红力度,以更好地回馈投资者,有效稳定并提升了公司的市值。

市值管理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国有企业从战略与经营、资本运作、市场沟通三个维度整体思考和筹划。战略与经营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和基石,资本运作是市值管理的推进剂和加速器,市场沟通是市值管理的纽带和桥梁。

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与主要工具


支柱一:战略与经营

1. 强化规划引领,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战略规划是关乎企业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定位,以及发展目标和相应实施措施的方案。科学、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质量、增强企业竞争,不仅可以推动企业长期发展,更是公司市值的核心支撑。国有企业应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试行)》和地方国资委发布的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办法为参考,开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企业在制定自身战略规划时,应积极研判国际国内局势、关注国民经济、国资国企和产业发展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并注重规划的全面性、协同性、灵活性。

2.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提升未来价值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数字化工具,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进而实现更优秀的业绩表现。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元。但整体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足3%,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主导建设了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和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不断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企纷纷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决策护航。国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也掀起高潮,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不断深化。

3. 积极拓展市场,成为全球化企业

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国有企业应高度重视境外市场的拓展工作,布局全球并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当前,国有企业正面临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走出去”深耕全球市场则有助于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还可增加收入、提高品牌影响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末,国有企业占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45万亿美元存量的52.4%,显示出国有企业“走出去”主力军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海外资产近8万亿元,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境外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依托资本优势,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及合作等方式不断优化全球布局,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4.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认同,为公司带来更好的财务回报。品牌卓著是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特征,品牌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行动之一。目前,国企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24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有11家中国品牌进入百强,其中三家为国有企业。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推进会,要求企业不断提升品牌引领力、附加值、含金量和美誉度。目前,国有企业通过成立品牌管理领导小组等形式开展品牌建设对标,积极拓展品牌推广方式,以推进品牌建设。

5. 发挥“一利五率”指挥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和评估企业健康状况、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核心因素。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与此前相比,用净资产收益率(简称“ROE”)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其背后的考量即ROE更能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营业现金比率则更加关注现金流的安全和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是经营业绩的“含金量”的体现。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平均ROE为8.46%,中央国有企业平均ROE为9.19%,略高于整体水平。地方国有企业为8%,略低于平均水平。未来,国有企业应高度重视ROE与市值的正相关性,以提升ROE为核心抓手继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市值。

6. 健全公司治理,加强管理层稳定性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保障,而稳定的管理层能够确保企业战略的连贯性。目前,国有企业已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的部署,董事会职权优化得到进一步落实。未来,外部董事应在重大生产经营事项的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增强外部监督和制衡机制。职业经理层的选聘应更加市场化,招聘更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化水平。多元化的治理层和管理层有助于凝聚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决策,这将提升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决策有效性和抗风险能力。长期而言,多元化的治理结构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投资回报。

7. 重视风险管理,护航企业发展

拥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可有效降低未来财务和声誉损失,树立起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建设: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陆续出台,企业风险管理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均将风险防控列为年度工作重点,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正积极构建风险、内控、合规一体化管理体系,以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

8. 践行ESG理念,优化信息披露工作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社会及治理(简称“ESG”)投资已成为市场趋势。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进而有助于提升公司市值。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基本全面实现ESG专项报告披露。部分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也开始披露ESG信息,未来有望实现更大比例的覆盖。在董事会设立ESG委员会、在经营层设立ESG相关工作小组、将ESG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和管理结构中已成为潮流。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做好ESG工作将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与全球企业进一步达成发展共识。


支柱二:资本运作

1. 实施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实现外延式发展

通过并购和重组,企业能够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开辟新的增长点。再融资能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国有企业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增发引入新的股东还有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有企业以上市平台为依托,不断加强并购重组和增发融资工作。2023年,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33个定增重组和并购预案,交易总价值677亿元。其中10家国有上市公司披露了10个并购预案,交易总价值为462亿元,占总金额的68%。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的交易总价值为174亿元,为2023年A股最大的并购重组;大连热电收购康辉新材100%股权交易总价为102亿元,为A股第二大并购重组。在增发融资方面,2023年,国有企业累计增发融资2,806亿元,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资金。

2. 加大回购、分红以提振股价和投资者信心

回购和分红是上市公司常见的市值管理工具。回购后注销股票能减少公司的总股本和场内股票供给,进而稳定市场情绪,防止股价下跌。分红也常被投资者视作是公司盈利能力稳定的信号。

国有企业未来需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回购以稳定股价。Wind公司属性为“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1,404家上市公司2023年累计回购金额为147亿元,虽然较上年略有增长,但在A股去年合计961亿元的回购金额中占比较低。以金额计算,2023年前二十大回购中,仅有4家为国有企业。

上述国有企业近年来在分红方面一直保持高位。2023年已宣告的分红金额合计高达1.49万亿元,占全部A股分红总额的67%。A股分红额排名前二十的企业中,四分之三为国有企业。

支柱三:多元化沟通手段提升公司透明度和信任度
披露财务报告、积极与投资者和公众沟通,是上市公司诚信度和责任感的体现,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目前,国有企业与市场沟通的形式较为多元,如股东大会、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接待来访和座谈交流等。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质量也相对较高。Wind数据显示,基于沪深交易所每年披露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结果》,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评价为:2022年共有885家A股上市公司获评为A级(优秀),占全部A股的16%。在获评为A级的上市公司中,有390家国有上市公司,占A级公司的44%,这一比例远高于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在全部A股中的比例(26%)。而信息披露不及格(D级)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比较低。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实现业绩说明会实现全覆盖,董事长和总经理亦均出席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显示出对市场沟通的重视。也有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如网络直播、开放企业云参观)积极与投资者互动,并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更多国有企业借鉴。

  1. 上一篇:科技型企业(研究所)改革成功案例分析
武汉麦可睿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 资本 商学

服务电话:027-58905753
Email:13986099181@qq.com

收起
展开